{{ course.title }}
{{ moment(course.actStart).format('YYYY年MM月DD日 HH:mm') }}
{{ course.city }} {{ course.address }} 在线活动
(以上转发价选项,需转发文案到朋友圈,并对所有人开放,不转发补100元红包给客服)
【温馨提醒】
课程下架时间:2026年5月30日晚18点。
写在前面:
2021年糖心理的第一个课程,带来的是李松蔚老师讲授的《策略式干预的网络应用》第二期。
这门课不仅内容超好、好评超多,更是在一期结束后还不断有小伙伴来问能不能报名......
所以,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提上日程啦~
尽管背景各异、资历不同,但是第一期的学员们都收获颇丰。课程结束后,看看TA们怎么说:
看到这里,你可能很好奇:
-
《策略式干预的网络应用》到底是什么?
-
这门课程又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学员们都赞不绝口呢?
往下看,让李松蔚老师来告诉你答案吧~
01
什么是策略式干预?
它有什么特点?
简单地说,策略式干预指的是,心理治疗中发生的事均由治疗师发起、并为每个问题设计特别方法,治疗师承担起直接影响患者的责任。
它不需要长期的、建立很深的关系,它是很快速的,咨询师设计简单的操作指令,来访者回去自己做。甚至只见一次,来访者过段时间再告诉咨询师结果如何。
这对很多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非常颠覆的;但它同时又是迷人、实用、好用的。
02
为什么策略式干预适用于网络咨询?
中国有可能是世界上,运用在线心理治疗最多的国家。
-
基于互联网的咨询,比较难有特别稳定的设置、在场感、沉浸感,照搬传统的方法治疗效果会打折扣。
-
互联网中咨访双方离得很远,难以建立很深的关系,干预需要短、平、快。所以它不能够太依赖感受性、领悟性的技术,而是需要具有行为特点的、操作性强的方法。
-
但网络咨询依赖另一种关系,就是来访者跟ta自己生活中的关系。策略式治疗之所以会起作用,是因为它可以让来访者把方法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进而产生改变。
它适用于短程治疗,有某个具体问题,来做一次或者少数几次见效;也适用于中长程治疗里在某些关键节点上面使用。
03
什么人适合学策略式干预?
“我教的东西只是补充了另一种方法,“给建议”的咨询方法。
它是扩充了咨询师的“弹药库”。它并不是比传统的方法好,也不是要取代传统的方法,它只是补充了传统方法照顾不到的一部分。”
——李松蔚
我们不建议以下人群学习:
- 认为传统的咨询方法已经够用,不需要掌握新技术;
- 无法接受颠覆传统的咨询技术,担心与原本的学习产生冲突;
- 从不使用网络进行咨询,并且认为以后的咨询工作也不会用到互联网。
如果你符合以下条件,则非常适合:
- 有开放性,愿意接受不一样的思想,包容心理治疗的多样性;
- 和艾瑞克森一样——“不相信只有通过痛苦和折磨才能得到救赎”;
- 有家庭治疗或后现代治疗的学习背景。
04
为什么是李松蔚来教这门课?
-
丰富策略干预经验+大量样本
国内很少引入策略干预的课程,懂得做的人就更少了,李松蔚老师有丰富的经验,他的很多干预直接发布在个人公众号上,相比1对1的咨询,积累了更大的样本;
-
原创性+反馈良好
策略干预来自几十年前的西方国家,把它用在中文互联网的语境里,跟当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是李老师做的创新。他持续做了多期问答、反馈实验,对求助者和旁观者都引发了影响和改变。
高晓松说,他是飞花摘叶可以伤人的高手。
蔡康永赞叹,他心理学达到的境界。
央视主持撒贝宁,推崇他的相处之道。
集众多标签于一身,却将自己简单定义为:
“一个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目前人气最高的心理学者之一,知乎大v,自媒体作家,奇葩大会受邀嘉宾。主攻家庭治疗与CBT方向。
知乎live累计50000多人参加。在知乎回答了299个提问,收获了71.4万+赞同,148万+关注,52万+收藏。
著有《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结婚第一年:用心经营的幸福小日子》、《一小时外》等。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曾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大—壹基金童心康复项目督导师。
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泰斗、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钱铭怡老师得意高徒。
完整参与了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CBT培训项目、家庭治疗培训项目,以及创伤与EMDR+治疗的培训,并接受了系统、完整的临床督导。
现任首届中德儿童与青少年家庭治疗连续培训项目中方教师,第八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中方助教,在北大长期开设《系统论与系统式心理治疗》课程。
05
这门课,你能学到什么?
-
策略式干预的理论基础和实操运用;
-
五个常见的干预主题:传统行为问题、抑郁和医学诊断、原生家庭主诉、家庭关系、意义感等。
课程为录播形式,共10讲,中文字幕,2021年3月8日起,每周一晚上18:00更新。
|
|
理论模块
|
第一讲 策略式干预概述:给症状“吐口水”的治疗
1. “不寻常的治疗” 2. 为什么策略式干预适用于互联网生态? 3. 围绕干预的伦理学思考 4. 学习者的心态:补充 vs. 颠覆
|
第二讲 干预的核心思想:貌似“不改变”的改变
1. 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的不变 2. 悖论和反悖论:米兰学派的总结 3. 症状处方:有觉察地使用症状
|
|
第三讲 干预主义在今天:互联网生态的文化特征
1. “诊断”的流行与消解:社会建构理论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干预主义 3. 创造解决 vs. 消除问题:互联网的文化观察 4. 海上漂流,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
|
|
在线圆桌讨论+答疑
|
|
应用模块
|
第四讲 传统行为问题的策略式干预
1. 案例:行为问题的网络干预 2. 将行为放置于关系的框架下思考 3. 语言的力量:对行为的命名与改释 4. 干预方案:旧毛线与新毛衣
|
第五讲 抑郁、医学诊断的策略式干预
1. 案例:抑郁症诊断的网络干预 2. 互联网语境下的诊断及其功能 3. 与医学的合作而非对抗 4. 干预方案:个体化的应对之道
|
|
第六讲 原生家庭主诉的策略式干预
1. 案例:原生家庭主诉的网络干预 2. “原生家庭”作为干预方案本身 3. 复仇、纪念、忠诚、甩锅:几种改释方向 4. 前半生与后半生:一个治疗性的隐喻
|
|
第七讲 家庭关系的策略式干预
1. 案例:家庭关系主诉的网络干预 2. 三角关系和三角化:新时代的视角 3. 干预方案:家庭动力的象征性表达 4. 将家庭放置于更大的系统下
|
|
第八讲 意义感的策略式干预
1. 案例:意义感主诉的网络干预 2. 意义的解构:互联网的生态特点 3. 对“无意义”的积极赋义 4. 干预方案:探索意义的行为尝试
|
|
在线圆桌讨论+答疑
|
|
操作模块
|
第九讲 让网络干预具有“穿透性”
1. 干预手段的可视化 2. 使用道具的干预 3. 使用仪式的干预
|
第十讲 干预者的自我觉察:“我”对干预的态度
1. 网络的自恋与自恋破碎:“键盘侠”的隐喻 2. 重回自身:对“我”的觉察与接纳 3. 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寻自己的位置 4. 使用网络,而非被网络使用
|
|
在线圆桌讨论+答疑 |
06
专属学习社群,助教+导师沉浸陪伴式
- 设置课后思考题+导师文字反馈
每个模块设有对应思考题,布置给学员,邀请学员给出干预方案。学员完成后,老师及助教会选择3-5个有代表性的作业以文字形式进行点评反馈。
反馈内容可能比你的方案还多~
(一期学员作业点评)
- 在线圆桌讨论+答疑
-
助教参与学习群内讨论,提前筛选学员在咨询中遇到的案例、提问。
-
老师和助教将围绕筛选出的话题开展在线圆桌,直播讨论干预方案,其他学员观看实时转播。
-
每个模块结束后进行,一共3次,每次30-45分钟。具体讨论时间会提前在学习群中公布哦。
- 结业作品
课程结束之前,每个学员需提交一份干预方案作为结业作品,由老师评选出优秀的作品并于学习群中公布。
被选中的学员有惊喜小礼物哦~
课程相关
1、课程时间与形式
2021年 3月 8 日起,每周一晚18:00更新一讲,符合普通用户学习周期;
课程为视频录播形式,每讲课程约为45分钟,共计10讲,配有中文字幕;课程中间穿插有3次圆桌讨论。
2、课程回看
课程更新后,在课程期限内,学员可以随时回看;
在课程结束后 一年内,可以收看课程全程回放视频。
3、结业证书
课程结束后,可申请李松蔚老师签名的电子版培训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