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urse.title }}
{{ moment(course.actStart).format('YYYY年MM月DD日 HH:mm') }}
{{ course.city }} {{ course.address }} 在线活动
>>>熊の读书会第36期开始报名了
在这一期读书会
袋袋家族带来一本划时代经典
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洛·梅的代表作
↓《焦虑的意义》↓
2023开年读什么?这个问题袋袋家族想了很久。走出新冠三年,我们想过读哀伤,读关系和爱,但都不足以撑起当下社会的集体情绪。
如今的我们面对一个共同的生存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尝试去修复创伤,还需要重新为自己的生存质量负责,正如70年前二战后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有关存在的选择越多,焦虑的感受就越需要被命名。
站在焦虑的十字路口,我们想邀请大家一起向经典哲思求索。用四周的共读时光彼此支持,从破坏性焦虑走向建设性焦虑的坦途。
01
焦虑的意义:从破坏性到建设性
“焦虑是有意义的。虽然这个意义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可能有建设性的一面。”
——罗洛·梅
罗洛·梅曾用自己的演讲经历作为例子。
尽管已经身经百战,但罗洛·梅在每次演讲前依旧会感到焦虑。直到有一天,他决心摆脱这种焦虑。晚上,他确实非常放松,一点也不紧张。但结果是这次演讲非常糟糕,因为没有焦虑,也就没有了挑战感和激情。
也正如书中所试图帮我们区分的“正常”焦虑和“神经质”焦虑。
正常焦虑是一种天生的、对威胁做出反应的能力。除了在人类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帮我们保持生活所必须的张力、活力。它也“刺激”我们去建设性地发展自我,甚至与创造力和智力联系紧密。
而神经质焦虑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与客观威胁不成比例,通常是个体无法充分应对主观威胁的产物,是个体内在的心理模式和冲突所导致的。
阅读此书最大的帮助之一就在于,我们能够了解到两种焦虑背后的意义,将阻力和动力区分开来。并不是全然地摒弃或接纳焦虑,而是“过一种正常焦虑的生活”。
02
为什么读这本书?
1、经典著作,焦虑领域的基石
如今的焦虑研究可以说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罗洛·梅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心理学泰斗欧文·亚隆的导师,他最先将不同领域的焦虑理论进行综合,并对焦虑的意义作了前所未有的探讨。
当我们回望经典,便会发现其洞见时至今日依旧熠熠生辉。“精神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焦虑,而是在焦虑中依然前行”、“焦虑是最好的老师”等观念,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2、可读性强,受众广
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罗洛·梅横跨多个领域的旁征博引,不乏一些诗句、隐喻,为一本专业书籍平添了很多可读性,甚至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名存在主义学家颇具浪漫的文笔。
如果你心有担忧,面对时代压力或内心冲突而感到无力,相信你读完这本书后能够了解如何与焦虑共处。
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或社会工作者,那它完全可以作为一本实用的教科书,呈现不同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极大地拓宽、深化你对焦虑的理解。
3、理论与案例相结合
前半部分偏向理论,罗洛·梅带领读者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等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机制及其建设性作用。
后半部分则呈现了若干焦虑的个案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焦虑的临床表现与其背后的冲突。在本书最后,再次揭示了焦虑的意义,总结了与它的相处之道。
03
作者介绍
罗洛·梅
Rollo May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之父,人本主义心理学杰出代表。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
曾荣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代表作《焦虑的意义》自1950年出版至今长销不衰,深受读者特别是专业人士的推崇,被誉为当代心理健康教科书。
04
译者亲领
这一期读书会
袋袋家族有幸邀请到本书译者之一
郑世彦老师
来与我们一起读书
更有精彩串讲与悉心答疑
郑世彦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编审。
著有《看电影学心理学》,译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爱的先知:弗洛姆传》《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焦虑的意义》等十余部。
05
我们怎样读书
每天30分钟
拆分一本书、十几万字
细化成每日阅读任务
早上用微信推送给你
每个章节,学霸领读
每日阅读任务
在线答疑,细读每个章节
更有学员互助,互通有无
读书会社群内容福利
每天1-2道思考题,让你学有所思
每天一份读书笔记,让你聚焦核心
每天群内互动,让你学无止境
你的任何问题都会收到群内一对一解答
不打卡,不退费
串讲视频12个月内无限次回听
每期读书会积极参与思考题与讨论的学员
就有机会获得课程奖学金或其他礼品
(奖学金以优惠券形式发放,可用于报名糖心理课程和熊の读书会)
06
读书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