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说:“人有杀人倾向。”对于此点搞精神动力学的毫不怀疑!甚至可以说:人有肢解、毁灭他人及世界的欲望,也有毁灭自已的欲望,所以更适合的说是“人有毁灭欲望”。
生命的两头最宁静。生命形成之初的最初虚无状态和生命消逝之后的最终虚无状态,是永远的宁静。此时人们不再为生存而竞争,也不必为冲动无法释放而焦虑,也不必为孤独而抑郁。人类解除了永久的紧张与挣扎。生命恢复到最初状态。生命似乎有一种本能:从来处来,要回去处去。这是生命的必然轨迹。也就是说人类具有死本能。
生命的两头最宁静也最无知,人对于未来的不可测和不可知加深了人内心的恐惧,在绝望处操控死亡便对恐惧有了控制感。毁灭欲望由此而生。
自我毁灭还有对死亡的恐惧,不可控的感觉加深恐惧,生不可控,已经让个体有了很多无力的感觉,包括做男做女,选择什么样的爸爸妈妈,更不要说不可控制的死亡。关于控制的话题是关于自恋和肛欲期的问题了。底下是恐惧。
这种本能向内就是自我毁灭,如自伤、自残与自杀,或不死不活地活着;向外就是攻击、侵略和毁灭。
人在什么时候具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呢?就是力比多在这个世界无处可投,只能回攻自身时。小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需要的一切生存条件母亲提供即可,他无意识地被客体满足。出生后需要母亲的“原初母性贯注”和自已的无意识地表达和有意识地证明才能存活:指出生后的几周母亲要将自已调整至完全奉献于新生儿的状态,24小时陪伴他在这个孤独陌生的世界。婴儿从无意识地啼哭到卖乖讨喜、努力证明,到有能力获得。出生后一到两个月,小婴儿通过条件反射(吮吸)满足自已的生存条件,对客体爱的需要还是无意识的。此后的一生他都需要客体的呵护、提携与陪伴来满足自已的生存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人际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为自已而生,却在关系中生存。当客体不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力比多无处投注、自我的能力得不到发挥、超我的美德得不到称赞,一切破坏的、攻击的力量将转向自身。他们或是通过自伤的疼痛找到自体的存在、或是通过自残来表达对自体的攻击、直至毁灭性地自杀,还有可能就是通过酗酒、吸毒、沉睡,放纵等其它方式不死不活地活着。他们的力比多完全投注在自恋里,这股力量在体内是向内向下的。
所以说人有毁灭自已的欲望来源于客体爱的丧失、自体的虚无和对死亡的恐惧。
什么情况下这股攻击性的、毁灭性的力比多是向外的呢?就是在个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迫害”(之所以打上双引号,是因为所谓的“迫害”是属于想像层面的,而非真实的迫害,这主要来源于个体早年地体验。),体验到自恋受挫、自体面临崩溃毁灭,他们体内的力比多向上向外释放、暴发出来时。
抑郁症患者,他的力比多从他完全绝望的客体(爱的对象)身上撤回,全都回向自身,对他人、对世界不再感兴趣,带着他所爱对象的影子也就是内化了他所爱对象对自已的态度与评价来实施对自已的攻击,体现为自责、内疚、自我评价低,只对死感兴趣等。甚至对于特别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他们连对死都失去了兴趣,觉得浪费力气,他对整个世界都失去了兴趣,包括自已的存在。他们一直干得就是“杀死自已”的事,或者真的杀死。边缘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不稳定及个性显著冲动,常处于想象中被重要客体遗弃心理状态中,对重要客体极端理想化又极端贬低,易激惹,有难以控制的持续愤怒、反复斗殴,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威胁或自残行为。只有痛了、死了,才能感觉到自体地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内心有极高的自我影像,他身边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手”和“脚”,供他驱使,为他的自恋服务。一旦客体,特别是爱的客体“(父母、爱人、子女、朋友、上司等)一旦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会引起他的自恋式暴怒,如果这股破坏的力比多是指向自身的,想毁灭的就是自体。精神分裂症,整个世界在他感受里是怪异而破碎的,整个世界是一个“迫害性的”整体客体,有幻听、妄想时有时会直接下达指令伤害自已或毁灭自已。创伤后应激障碍,爱的客体已逝,他的整个世界已毁灭。自闭症患者,整个世界都是危险的,退回自已的内心,对外界不感兴趣,无客体。还有身患重大疾病的,遭家人离弃,重要客体抛弃了他。这几类人都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这时这股破坏性的力比多都是指向自身的,引发死本能。
死本能还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如嗜睡、饮酒和吸毒等。嗜睡本就是抑郁症的一个典型症状,与世界隔离,唯一的客体是床或被窝,这种感觉就像是重回子宫,呈现严重的退行,再严重就是呈自我封闭的“假死”状态,睡眠是死亡的象征。喝酒和吸毒让世界迷幻,客体失真,力比多向内,用于内心体验,此刻感受更真实、深刻,个体呈现不死不活状态。
这是当个体感受到被”迫害”时力比多向内的攻击,由于个体内情情结的不同、依附形态的不同和应对方式的不同,有的人面对“迫害”他的攻击和毁灭欲望是向外的。
对于个体来说,生命早期有极严重的被剥夺、被迫害体验成年后有毁灭他人及世界的欲望。这种剥夺和迫害有来自养育者的和社会的,也有来民族的,还有潜藏在人们心头的生存危机。
关于在生命早年养育者对个体的剥夺在咨询室常见,涉及到法律方面的这方面的案例更多,遗憾的是从法律方面人们很少从源头去追溯个体伤人、杀人的早年形成的人格基础,只问比较表面的属于诱因的杀人动机,然后从后果上对大众造成威赫心里,期望以此制止犯罪。早年的剥夺和迫害指的是养育者对婴儿生存、安全感和爱的剥夺和造成的对这个世界的被迫害感。人类的婴儿有个独特的特点,就是出生后好几年都没有能力照顾自已和养活自已,被称为“产后胎儿化”,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要从他的养育者和社会中取得。当他体验到自已的生存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人际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能被满足时,到了青春期至成年他会以令人吃惊地方式报复亲人、他人和社会。
个案XXX,男性,13岁,母亲和妹妹因病早逝,父亲后娶,自已跟随奶奶生活,日子过得很艰苦,父亲一毛钱都不给。XXX在班级个性孤僻,易激惹。在作文中写到:“我谁都不得罪,但谁也不要招惹我,招惹我的话我就用板凳砍死他!”由于母亲和妹妹的早逝和父亲的抛弃,这个孩子的一切需要都近乎被剥夺,于是他对亲人、他人和社会都充满了敌意和毁灭的冲动。
马加爵,家庭的贫穷剥夺了他的一切,让他的自恋始终处于卑微状态,当他认为自己最好的朋友也即在学校最好的客体也对自已冷嘲热讽,怀疑自已时,他的世界崩溃,残忍地杀死了他的四名室友。拒说他在狱中写的一封信上说囚衣是他一辈子穿得最好的衣服。天下寒子何其多,为何只有那么极少数的人会做出这样毁灭自已和他人的事!可见一个人拥有健全的人格何其重要。弗洛伊德说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后来的客体关系派认为一个人的核心人格两岁之前就已形成;克莱因更是认为四至六个月孩子的核心人格已经形成。而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状态主要取决于幼年养育者对自已的态度和养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也将会形成孩子对他人和整个世界的原初印象。
日本这个民族以侵略和切腹为两大特点,即指向他人的毁灭和自已的毁灭。我们不谈他们教育的“灭绝人性”所铸造的如此的民族精神,我们要谈的是他们来自骨子里的自卑和因生存环境带来的焦虑。日本民族天生个头矮小,生存环境是个岛国,资源匮乏,时有倾覆的危险,故在他们民族潜意识里潜藏着自卑和严重的生存焦虑,这个会促使他们通过侵略他国来掠夺生存资源来缓解焦虑,侵略的失败引发毁灭的恐惧导致切腹。
妈妈眼里的天才是自已世界的国王,也是这个世界的国王,有着极高的自恋,正如希特勒想吞并全世界的雄心,只是他的雄心里也有极大的毁灭性和自恋人格障碍,这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关。正如弗洛伊德一样,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是他的父亲阿洛伊斯的第三任妻子,父亲48岁,母亲25岁,由于克拉拉前面生的3个孩子都早早夭折,所以母亲对希特勒特别疼爱,甚至溺爱,使他既有了雄心,也有了自恋的障碍。由于从岁开始父亲退休,酗酒,性格暴躁,对孩子拳打脚踢,异母哥哥被逼走,希特勒成了出气筒。施受虐同体,早年的施虐者往往是成年后的施虐者。他的父亲是一个私生子,母亲是他的叔父的外孙女,他的奇特的血缘也有可能造就他偏执的性格。所以他后来的征服世界的野心可能就来源于儿时在母亲眼里的唯我独尊和父亲早年对自已的施虐,也正如弗洛伊德用他的阴茎(本能论)征服世界,希特勒用他的枪炮毁灭世界。认为犹太人血统不纯挫败了欧洲人的自恋,又嫉妒犹太人的聪明智慧,还有犹太人对耶稣的背叛,激发了希特勒的自恋人格和施虐特质,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关于他和外甥女的不伦之恋从人扭曲的血统中也得到了继承。他的雄心加上施虐的特质和自恋便造成了他对犹太人的毁灭、对世界的毁灭,对自已的毁灭。(关于政治,由于资料收集特殊,仅作无喱之谈。)
在婴儿早年的心里总有一个好客体和坏客体,也就是克莱茵所说的“偏执——分裂”位,也就是在0—6个月的婴儿心里有一个好妈妈,还有一个坏妈妈。到了6—12个月婴儿进入“抑郁位”,才能够整合出妈妈的形象。当母亲的乳房不能及时的满足婴儿,婴儿便通过受迫害幻想投射这个世界,婴儿与乳房(母亲)的关系便是他与这个他人和这个世界人际的原型。由此我们不得不说那些残忍地杀害他人,甚至使非常手段者在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原初印象是充满被迫害妄想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婴儿的养育者对婴儿的态度非常重要,他们决定了婴儿对他人及这个世界投注爱还是恨,恨就意味着毁灭。
(完)